介紹2015年最熱門的線上遊戲彙總

以及熱門排行

包含手機遊戲電腦遊戲及線上遊戲都有

梅雨鋒面報到,旱象稍解,部分地區限水措施可望紓解,但不能否認,這一次缺水、缺電,是近代台灣前所未有、挑戰生命線的危機事件。更糟糕的是,3、5年內看來無解,甚至再長些時間,也沒有任何可能改變的跡象。請問,無能的馬政府固然提不出令民眾安心、企業放心的對策與作為,準執政的蔡英文與民進黨可曾脫離選舉策略層次,務實地想過此事?絕非杞人憂天。地球暖化,雨量降低是長期趨勢。今年太平洋聖嬰現象再起,季風減弱,南亞高壓長期強勢下,梅雨季降雨極不樂觀,旱象甚至可能延續到颱風季。更令人沮喪的是,依據長期氣象預測,今年可能侵台帶來雨水的颱風可能不及往年。if (typeof(ONEAD) !== "undefined"){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ONEAD.cmd.push(function(){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});} 缺水可歸責大氣環境,缺電則完全是人為因素。拒絕核電、不要燃煤,以高道德期許以天然氣、再生能源替補,教徒式的環境主義情懷固然值得敬佩,但務必務實面對缺電的必然與成本的增加。核電因二戰原爆陰影,很難理性討論,但中部六縣市拒絕燃煤,封殺台中火力電廠的作法,這些地方政治領袖不是不了解發電科技,就是出於政治動機,卻不問蒼生利益。試看其他國家,日本福島核災後採零核政策、德國決定拒核,電力缺口很大一部分是以低排碳的超超臨界燃煤發電(USC)取代;中部縣市卻拒絕燃煤火電更新機組,要求全面禁止火電。中央政府應對挑戰顯已亂了馬蹄,分區限水不過是痛苦分攤,根本的水資源餅還是那一塊,掰成小塊捻成碎屑,總量還是那些,民眾、工業的日常所需當然不足。再說,老是大面積停耕,抑農扶工,阻斷涵養水源的水循環,只為了維繫經濟成長數字,可以是長遠之計嗎?短期內分區限電幾乎已是必然,水、電是現代經濟體系下的生命線,但長期政黨惡鬥造成政府公信力淪喪,讓政府的宣導毫無被信服的餘地。簡單說,關於能源安全的辯證,台灣已處在積非卻不足以成是的局面;甚至耗費再多社會資源也不能磨合出交集,社會兩極互槓的結果是全然的耗損,坐視缺電問題惡化。既然大家一起分攤痛苦的局面不能解決問題,另個可以思考的對策,應是如何籲請民眾從眼前習以為常、不曾思考過的生活形態及觀念做革命性的調整,能否尋回工業未發達時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維?檢視台灣自二次大戰結束70年來的用電需求,負載曲線一直呈穩定上升,甚至高陡坡爬升;即便70年代兩次遭遇能源危機,90年代的金融危機經濟成長受挫,但用電依然穩定成長。用電成長關鍵因素之一,是體制創造需求以求產銷擴增;簡單說,需求不是為滿足實際生活所需,而是被創造、設計出來創造繁榮。為了滿足消費與繁榮,太多的能源並非用在合理的生活所需上。「節衣縮食」會減緩經濟發展的力道嗎?當然不,反而是推動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。包括鋼鐵、水泥等生產過程高耗電、高耗水,產品卻滿足外銷的「生雞蛋無,放雞屎有」產業,應該重新檢討其創造GDP的價值,痛下決心轉型。台灣長期貧水、缺電環境下,應該以高附加價值的智慧型產業為主力。就個人而言,可以有什麼從自己做起的對策,幫助國家社會因應長期貧水缺電的趨勢嗎?當然有,只是我們必須重新拾回早已喪失的自然本能。大家早已習慣自閉在水泥森林的城市環境,倚賴空調維持溫度與溼度,卻忘記大自然有更和諧的調節功能;民眾完全不在意水流嘩嘩,造成台灣2、3倍於世界人均日耗水量,卻從不思及哪天打開水龍頭卻滴不出水,該怎麼辦。既然缺水、缺電幾乎是長期必然,政府、企業及民眾可以做的,就是改變耗水耗電的生活與工作模式。譬如綠建築,這絕非空中樓閣。高雄橋頭糖廠低碳實驗室,已成功將廢棄糖廠宿舍依低碳理念整修,運用冷空氣往下、熱空氣往上的循環原理,及自然隔熱材調整建築外牆塗裝等手法,高雄常態每年需要開7個月冷氣,現在卻只需3個月運用外電調節室溫。這個成績不在投資,在於回歸自然。這是政府的思考的盲點。寧可花大預算補助老建築粉刷外牆新貼磁磚「拉皮」,卻不知用很有限的投資依循自然法則的省能;花大錢宣傳改裝省水設備,事倍功半,卻忘了省水的源頭在「人」,宣傳如何建立節水生活習慣,絕對事半功倍。

熱門耐玩手機遊戲下載推薦你2015最好玩的

2015耐玩單機遊戲推薦

推薦的online遊戲 2015必玩的

2015網頁遊戲角色養成 推薦你最好玩的幾款

2015有啥耐玩的網頁遊戲我只推薦好玩的

3F7134A5C0BC588E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股票股利發放分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